砷元素科普
砷(Arsenic),元素符号 As,原子序数 33,是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VA 族的类金属元素,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环境存在形式。以下是其核心特点的科普总结:🔬 一、基本特性
[*]物理形态
[*]单质砷存在三种同素异形体:
[*]灰砷:常温最稳定,银灰色带金属光泽,质脆易碎(莫氏硬度 3.5-4),可导电导热。
[*]黄砷:低温下存在,性质类似白磷,遇光迅速转灰。
[*]黑砷:玻璃状无定形态。
[*]熔点 814°C,沸点 615°C,易升华;砷蒸气有浓烈蒜臭味。
[*]化学性质
[*]干燥空气中稳定,潮湿空气氧化为黑色表层;加热燃烧呈蓝色火焰,生成剧毒 三氧化二砷(As₂O₃,砒霜)烟雾。
[*]溶于硝酸、王水、强碱;不与水、非氧化性酸反应。
📜 二、发现与应用史
[*]最早记载:中国晋代葛洪(公元 284-364 年)在《抱朴子》中记载雄黄炼砷,比西方早约 900 年。
[*]传统用途:曾用于颜料(雄黄 As₂S₂、雌黄 As₂S₃)、农药、杀虫剂,因毒性渐被替代。
[*]现代应用:
[*]合金:提升铅弹硬度、增强铜合金耐腐蚀性。
[*]半导体:砷化镓(GaAs)用于激光器、太阳能电池。
[*]医药: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。
🌍 三、自然界存在与环境行为
[*]分布与形态
[*]地壳含量约 2–5 mg/kg,常伴生于金、铜、铅锌矿中。
[*]环境形态:
介质主要形态条件
水体H₂AsO₄⁻、HAsO₄²⁻(五价)pH 4–9,富氧环境
水体H₃AsO₃、H₂AsO₃⁻(三价)pH>4,缺氧环境
土壤与铁、铝氧化物结合pH↑ 或 Eh↓ 时溶解度增大
[*]污染来源
[*]自然释放:岩石风化、火山活动(年释放 6000–9000 吨)。
[*]人为排放:矿产开采(年 4.7 万吨)、工业三废、含砷农药/化肥。
⚠️ 四、毒性与安全
[*]剧毒化合物
[*]三氧化二砷(砒霜):无臭无味,0.1g 可致死,致突变、致癌(WHO 一类致癌物)。
[*]砷化氢(AsH₃):气体,溶血性强。
[*]人体影响
[*]慢性中毒:皮肤角化、色素沉着→皮肤癌;神经/血管损伤。
[*]安全剂量:饮用水限值 0.01 mg/L(中国标准);微量砷或参与蛋白质代谢,但非必需元素。
💎 总结砷是兼具工业价值与生态风险的“双刃剑”元素:其半导体材料推动现代科技,但环境迁移引发的污染(尤其地下水砷超标)仍需严格防控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