靶材中毒后如何处理?
靶材中毒后的处理需根据中毒程度采取阶梯式解决方案,结合工艺调整、物理清理及化学干预等方法。具体措施如下:⚙️ 一、轻度中毒:工艺参数优化
[*]延长预溅射时间
增加纯氩气(Ar)环境下的溅射时长,利用高能氩离子轰击靶面,逐步剥离表面化合物层(如TiN、氧化物)。通常需将预溅射时间延长30%~50%。
[*]提高溅射功率
短期内将功率密度提升至正常值的1.2~1.5倍(例如从2W/cm²增至3W/cm²),加速化合物层溅射剥离。
[*]调整气体比例
降低反应气体(如N₂、O₂)流量,将O₂/Ar比例控制在1:8~1:15,避免化合物持续生成。
️ 二、中度中毒:物理与机械处理
[*]拆靶表面清理
[*]砂纸抛光:使用2000目以上砂纸打磨靶材表面,去除硬化化合物层(适用于钛、铝等金属靶)。
[*]超声波清洗:将靶材置于酒精或丙酮中超声处理30分钟,清除微孔杂质。
[*]靶材绑定优化
减少靶材拼接缝隙(控制在0.2~0.4mm内),避免放电集中加剧中毒。
三、重度中毒:化学清洗与设备干预
[*]针对性化学清洗
[*]金属靶材:钛靶用5%~10%硝酸溶液浸泡,铝靶用稀盐酸处理(浓度≤5%),时间≤10分钟。
[*]氧化物靶(如ITO):采用草酸或醋酸溶液去除表面碳化物。
操作需严格控制浓度与时间,避免腐蚀靶基!
[*]设备升级改造
[*]更换电源类型:采用中频(MF)或射频(RF)电源替代直流电源,抑制电荷积累。
[*]闭环气体控制系统:实时监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,自动调节反应气体流量。
🛡️ 四、预防性措施
[*]工艺设计优化
[*]提前测试"迟滞曲线",将反应气体流量控制在中毒临界点以下。
[*]采用"孪生靶"结构,交替溅射避免单靶持续暴露于反应气体。
[*]设备与环境管理
[*]维持真空腔体泄漏率<1×10⁻⁹Pa·m³/s,防止空气渗入。
[*]靶材存放于充氩气(Ar)的密封容器中,隔绝水氧。
[*]实时监控参数
溅射电压骤降至200V以下或出现频繁弧光放电时,立即中断工艺并检查靶面状态。
关键提示:中毒处理优先级应为:工艺调整→物理清理→化学清洗。若化学清洗后仍无法恢复性能,需更换新靶材。预防措施的成本远低于中毒后的修复,建议优先优化工艺与设备配置。
页:
[1]